我们曾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到新疆旅游,但都是在天山以北。北疆阿尔泰山脉与天山大峡谷的巍峨壮美、喀纳斯湖永远迷人的秀美风光、准格尔盆地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沙改造后的生态环境、西域大地上体现中原与西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古迹与文物、天山西部那拉提与禾木草原的辽阔与肥美…,给我们留下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
2014年我们曾与朋友自驾到西藏新疆旅行,从藏北驶到新疆西南边陲喀什地区时,不巧正赶上莎车县突发暴恐袭击事件,我们没敢停留,连夜行驶上千公里到达乌鲁木齐返京,留下遗憾,同时也增加了南疆在我们心中的神秘感。去南疆旅行,一直是我们心中的强烈愿望。
今年9月上旬我们从甘南旅行回来后,得知华悦13天南疆团消息,行程中的沙漠胡杨林和帕米尔高原吸引了我们,又正值金秋季节。10月中旬,我们满怀期待的踏上了南疆的旅程。
乘坐舒适的大巴车,我们从乌鲁木齐出发,一路向南,在天山以南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上穿行,途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古丝绸之路中道咽喉之地和西域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库尔勒、东西方文化汇集地之一的阿克苏地区沙雅、西域36国之一的于阗古国所在地及著名玉石之乡的和田,到达有2000多年历史、唐代曾是“安西四镇之一的喀什,从喀什沿中国最美公路(喀什-巴基斯坦)中巴公路到达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边境相连的古丝绸之路重镇、千年石头城遗址所在地的塔什库尔干县,然后向北,返回喀什,再度欣赏了中巴公路上巍峨雪山与秀丽湖泊的绝美风光,到达龟兹文化[注1]的发源地阿克苏。按照行程计划,本应继续向北,经天山大峡谷回到乌鲁木齐,完成闭环。但因喀什突发疫情,导致我们在阿克苏滞留两天,在经过两次核酸检查并拿到核酸检测呈阴性的报告后,我们改机票从阿克苏直接乘机返回北京。
此行我们一路颇为不顺,不是出库尔勒时遇到领导车队需限行等待数小时,就是在和田检查站因我们有山东烟台(非疫区青岛)大数据轨迹而被要求作核酸检测,在沙漠中等待结果..。路上长时间无奈的等待蚕食了我们宝贵的景点参观时间。更没有想到的是,我们前脚刚离开喀什,接着就爆发了喀什三个县的疫情,南疆的重要景点几乎全部关闭,导致我们不得不放弃剩余三天的行程。回到北京后,根据要求,居家观察14天。尽管如此,我们在行程中所领略的帕米尔高原冰川、湖泊与草滩融为一体的天堂美景、 塔里木河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上金色的胡杨林景观、温宿托木尔大峡谷喀斯特与雅丹地貌的壮美风光、喀什古城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阿克苏地区博物馆丰富的历史考古文物…,已经让我们非常知足了,回到家中翻看照片,更是回味无穷。旅行中遇到些麻烦又算得了啥?反倒给我们再去新疆留下了空间。
一、莽莽大雪山、茫茫大沙漠、绵绵母亲河、幽幽大峡谷
大尺度的“三山夹两盆”构成新疆整体的地理特征。在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与沙漠紧密连接、河流湖泊与高原雪山无间并行。横亘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南部的昆仑山系、天山山脉与昆仑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流域、与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交汇的帕米尔高原形成南疆主要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有诗云:“一山横亘界南北,万古齐雄塞大荒。”
此行南疆,我们虽然乘车长途行驶比较辛苦,但是却饱览了巍峨昆仑山的雄姿多彩、苍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流沙变幻、绵延塔里木河的众多支流、神奇帕米尔高原的绝美风光和神秘托木尔大峡谷的地质奇观。
1、中国最美公路上的巍峨雪山与高原湖泊
行程中最精彩的一段路莫过于从喀什开始至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县)的中巴雪山公路(喀什至巴基斯坦)了。全长1224公里的中巴公路,穿越喀喇昆仑和兴都库什山脉,经过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山口,直达巴基斯坦北部城市。我们从喀什向红其拉甫口岸方向行驶,途中7~8个小时,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的雪山景观令人震撼,精彩大片不断。昆仑山最高峰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与冰峰脚下的白沙湖、卡拉库里湖和阿拉尔金草滩(塔什库尔干)融为一体,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窒息。白雪覆盖的巍峨山脉近在眼前、淡蓝如镜的湖面和湖面中的雪山倒影似仙境一般、在金红色的草滩中蜿蜒伸展流向远方的河流让人如痴如醉。 行走在中国最美公路上,饱览大自然的最佳组合,拍下无数美景照片,是我们此行的最大收获。“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身临其境,更有感受。
古称为葱岭的帕米尔高原位于中国的最西端,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与阿富汗,是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与天山交汇的巨大山结,面积有10万平方公里,广布高原冰川。我们所经过的是帕米尔高原的东部,它西与昆仑山相邻,南接喀喇昆仑山,是西去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重要通道,古丝绸之路从此经过。东帕米尔高原的特征是山体浑圆、地形开阔、山脉被宽浅的河谷分割,有广阔的牧场与塔什库尔干谷地。西起帕米尔高原的昆仑山脉全长2500公里,其最高峰是位于新疆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公格尔峰(7649米),其次为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7546米)和白色的帽子公格尔九别峰(7530米)。终年积雪并形成冰川与冰舌的山脉是新疆境内多条河流与湖泊的源泉。这三座擎天如柱的高原雪山是帕米尔高原上绝美的景观,举世无双。
公格尔峰,峰体陡峭,山顶常年积雪,山脊上悬挂着条条银光闪闪的冰川。慕士塔格峰峰体浑圆,主峰两侧有很多规模较大的山地冰川,冰川总面积达到377平方公里。公格尔九别峰山势险峻,冰雪厚度达百米,悬垂冰川吊在山体,随时崩塌。这三座山与众多山系在东帕米尔高原内陆地带,阻隔着印度洋、太平洋气流的进入,导致当地的干燥气候。我们的当地导游小王曾多次陪同外国登山者攀登帕米尔高原的雪山,也亲眼见证了未能成功攀登者的惨烈。在我们拍摄雪山的镜头中,居然看到了一个被人背下山的照片。看来,美景中还有故事。
用美到窒息来形容帕米尔高原的风景毫不过分。蓝天白云下的雪山冰川,在高原湖泊——白沙湖与卡拉库里湖的衬托下,如同仙境般的美。位于公格尔峰、九别公格尔峰和慕士塔格峰之间的白沙湖(恰克拉克湖)和喀拉库里湖海拔3000多米,是典型的高山湖泊。恰克拉克湖因周围高原风沙形成的白色沙山映在湖中的倒影,呈白色,而被人们称为白沙湖。喀拉库里湖虽然平时湖水碧清,但是乌云密布时则呈灰黑色,因此克尔克孜人称卡拉库里湖为“黑水湖”。白沙湖与黑水湖,一面有巍峨雪山山脉相依,一面又有阿拉尔草滩相伴。秋天的草滩湿地,遍地金黄,骏马、牦牛、羊群在草滩上吃草、在河边饮水,悠然自得。山脚下和公路旁,不时出现缓慢前行的骆驼。雪山、冰川、湖泊、草滩.. 这宛如油画般的景观同时呈现在眼前,怕是只有在帕米尔高原才能看到。
2、世界上最大和最原始的沙漠胡杨林
金秋胡杨林是我们此行期望最高的景观。我们如愿以偿的欣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边缘的塔里木轮台胡杨林和叶尔羌河冲积扇上缘的泽普胡杨林,此外,也饱览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途两旁与狂沙共舞的胡杨树。沙漠戈壁胡杨的沧桑和顽强、塔里木河边秋色胡杨和水中倒影令人陶醉。
胡杨是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古老树种,抗热、抗干旱、抗盐碱、抗风沙,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世界上的胡杨大部分生长在中国,而中国的胡杨林90%集中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台塔里木胡杨林则是新疆(也是世界和中国)面积最大、最原始、存活最好的胡杨林。
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轮台胡杨林中,有一条铁路观光道,乘坐公园小火车,沿着塔里木河,在茂密古老的胡杨林中穿过。河边的芦苇荡、红柳丛和胡杨树在微风中摇曳,阳光的照耀更让其娇娆。在一处较开阔的河边,我们下火车观赏胡杨林的金秋美景…满挂灰白胡须的老树弯曲倒伏、后代壮年的胡杨根茎挺拔枝叶茂盛、河边的胡杨倒影水面、铁轨两旁的胡杨形成金色搭棚。我们脚踩遍地松软的胡杨叶,小心绕过盘根错节的树根和残断的枯枝,走向河边最美的胡杨林风景。
位于昆仑山北麓戈壁深处、叶尔羌河(塔里木河上游)冲积扇上缘的泽普金胡杨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5A级景区,景区内胡杨林的面积有2万多亩,塔里木河上游的叶尔羌河蜿蜒穿行。常年被昆仑山雪水惠顾的泽普胡杨林,婀娜多姿,被人们誉为“贵族胡杨、水乡胡杨”。
我们乘坐园区观光车,在两边是金色的胡杨林中穿过。林中的百年胡杨树比比皆是,挺拔高大,枝叶茂盛。有幸的是,我们看到了有1400多年树龄的“胡杨王”。树干直径为3.8米的千年胡杨,根部粗壮敦实、树皮裂纹粗糙,被砍过的树干仍顽强生长,但树叶稀疏。眼见为实的千年胡杨,证实了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传奇。
叶尔羌河上金色胡杨林真是美到极致。碧蓝的河水、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片片的金色胡杨林。河水衬托着胡杨的气质,色彩呈现胡杨的高贵。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580国道)上,沿途几百里是风尘孤烟的无际沙漠,沙漠上在风沙中挺立着顽强生存的红柳与胡杨。白色的沙漠、黄色的胡杨、红色的红柳,还有常年治沙的固沙网格..在窗外一晃而过。遥望窗外沙漠胡杨风景,想起一个深爱新疆的摄影兼作家的朋友在她的书中是如此描述的:“沙海中一片枯死的胡杨林或曾记录着人类羁旅的历史,胡杨就是一部书。”“胡杨是沙漠的语言,它表述的语言只有跋涉于沙漠的人听得懂。”[注2]我们这些匆匆而过的游客,看到的仅是胡杨之美的画面。然而,沙漠胡杨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与大自然的无形力量,是需要有更多沙漠行走体验的人,才会有更深的感受。
穿过苍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经过延绵的塔里木河,我逐渐悟出了为什么新疆,尤其是南疆拥有如此之大面积的胡杨林的原因。
位于南疆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最低处的塔里木河与大河下游两岸的冲积平原上,覆盖着以草甸土与有机质含量多的胡杨林土。塔里木河以南的塔克拉马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常年生长在沙漠上的胡杨,是沙漠的唯一乔木树种。如果没有延绵2000多公里的塔里木河与冲积平原上适合胡杨生长的土壤,就不可能有如此大面积的胡杨林。塔里木河是中国的第一大内陆河,是由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等汇集而成。正是在这广阔的塔里木河流域上,保留着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天然胡杨林。我们似乎没听说过撒哈拉沙漠上有胡杨林,可能是因为那里没有河流?
3、最美雅丹地貌托木尔大峡谷
新疆有很多峡谷,其中四个大峡谷被誉为中国最美最神秘的大峡谷。位于天山山脉南麓、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温宿托木尔大峡谷便是其中之一。
托木尔大峡谷以其中国西部最美的丹霞地质奇观和中国最大的岩盐喀斯特地质胜景被称为“活的地质演变史博物馆”。托木尔大峡谷的山体岩石是2600万年前内陆湖泊沉积的地层,受地壳运动的影响,经过数千万年的洪水、风雨冲刷吹蚀而形成今天典型的风蚀与河流地质作用的峡谷雅丹地貌。整个峡谷面积200平方公里,越野车可开进的路段有10多公里。这里曾是穿越天山南北古代驿路木札特古道[注3]的必经之路。
我们乘车到达四周是深红色陡峭崖壁的开阔谷地,这里应是洪水冲积而成的河床。步行穿过似被人为切割的狭窄通道后,又见广阔河床谷地。沿崎岖陡峭的山道,我们和同行的七十多岁吴老师夫妇登上了峡谷的一个高点,居高临下,裂谷、断层、陡崖、整个大峡谷一目了然,十分壮观。极目远望,隐约可以看到白雪覆盖的天山山脉。正值太阳落山之际,夕阳余晖照耀在红色碎屑岩的山谷上,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美景呈现眼前。在峡谷之巅,俯瞰峡谷全景,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丝路的遗址与文物
季羡林先生在“新疆两千年”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在全国所有的地区中,新疆占有独特的地位。其所以独特,并非由于新疆幅员广、民族众,而是由于它对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宝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注4]唯一汇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新疆。繁荣兴盛了数千年,长达几万里,从中国一直到欧洲,沿途有无数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丝绸之路,正是横亘新疆的交通要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如果没有这种文化交流,很难想象,我们今天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季羡林先生精辟的总结了新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公元三四世纪开始将代表东西方文明最高成就的东方中国与西方欧洲紧密连结起来的丝绸之路,正是以新疆为中转的枢纽。丝路从长安向西,经过甘肃的河西走廊进入新疆,穿绿洲、过沙漠,越高原,西经波斯,到达君士坦丁堡后,转向罗马等地。
丝绸之路最初仅有南北两道,基本是沿着塔克拉马干大沙漠的南北边沿而行。西汉东汉后又开辟了从吐鲁番、哈密到伊犁至现今独联体国家的新北道。唐朝后又开辟了很多支线,因此有南北中多条线路。中线和南线都必经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帕米尔高原。我们此行,基本上是沿丝路的中段,但非曾经的古道,而是在平坦的国家级公路上行驶。从古丝绸之路中道咽喉之地的库尔勒,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公路),经西域于阗古国所在地的和田、古丝绸之路要冲的莎车等地,到达西域疏勒古国所在地喀什葛尔(现喀什),然后继续向南到达与三国边境线相连的塔什库尔干县,最后向北停留在西域姑墨古国[注5]所在地的阿克苏。这是一条遍布历史遗址和人文景观的道路,从古城、古烽燧、古驿站到佛教石窟遗址和古老民族村落。但是遗憾的是,我们行程中未能包括这些景观,只是匆匆赶路。好在我们参观了唐代遗存的塔什库尔干石头城、游览了喀什老城、参观了阿克苏地区博物馆,多少弥补了一些遗憾。
1、塔什库尔干城堡——西域古国与丝路文化交流的见证
塔什库尔干石头城位于帕米尔高原的东部,喀喇昆仑山北部,建在高丘之上,地形险峻,有很强的防御能力。汉代时这里是西域蒲犁国[注6]的王城,后为朅盘陀国[注7]的都城。当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就曾路过此地,并在此讲经。唐朝统一西域后,这里设葱岭守捉所。元朝和清朝时期都分别对古城堡进行了扩建和修补。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和战乱,城堡原始的巨大石头块仍清晰可见。这座石头城堡是历史上西域诸国遗留至今最大的以石头垒砌的城郭,其圆形城堡的建筑形状也是将古希腊建筑艺术融合于中亚建筑的典型。在公元前329年,随着亚历山大远征的足迹到达帕米尔的粟特、北印度一带,大批希腊移民也迁至中亚及北印度,随之带来西方的文化与艺术。[注8]
石头城有内外城两部分,外城方圆3.6平方公里,目前只能看到城墙、炮台和民居的残址的乱石。曾经是王宫、官府、军政官员住宅、卫队军营与佛庙的内城保存相对完好,城基与墙体依在。站在城堡内城的最高处,北面的喀喇昆仑山清晰可见,山脚下是大片的牧场与蜿蜒的河流。沿指示牌看,可看到墙壁上的佛龛和壁橱。据说当时的国王为兴盛佛教,将部分王宫改为佛寺供高僧居住,并专门为玄奘建了一间讲经室。石头城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商人和僧侣的往来穿梭、东西方商品与文化的交流,佛教的东传,也见证了抵御入侵者的无数战争和不同朝代的统治与治理。满目苍夷的残垣断壁与山下的乱石向人们展示其2200多年历史的沧桑。
从石头城堡下山,我们参观了塔吉克族人的民居。塔什库尔干是我国境内少数民族中唯一的白种民族(欧罗巴人种)——塔吉克族人自古以来居住的地方。距今三千多年前,塔吉克族人从里海以东的中亚草原迁徙到塔什库尔干一带。他们与山鹰共舞,崇拜山鹰。公元二三世纪,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先民们在此建立了朅盘陀国。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朅盘陀国在当时开挖渠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灌溉;修建驿站及免费提供过往行旅住宿的房舍,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朅盘陀国在南北朝时最为强盛,修建了十多座城堡和十多座佛教寺院,僧侣达500人之多,成为这一地区小乘佛教的中心。朅盘陀国与中原地区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蒙古人征服中亚之后,战乱和割据势力的掳掠,大部人塔吉克人散居在深山幽谷之中,人口锐减。11世纪,塔吉克族人普遍皈依伊斯兰教什叶派。从信奉佛教到皈依伊斯兰教,体现出丝绸之路上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有外族的攻击与宗教的冲突。
2、喀什葛尔古城——异域风情浓厚的历史老城
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的说法。说明喀什在新疆,尤其是在南疆的重要位置。此行中,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喀什丰富多彩的内涵。有2000多年历史的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也是新疆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秦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曾到这里。唐朝时期在此设疏勒都督府,不仅有力维护西域与内地在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保障了盛唐时期丝路的畅通。明代喀什为叶尔羌汗国,清朝在平定准格尔部与大小和卓之乱后,在喀什葛尔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管理南疆八城事务。现在喀什地区共辖12个县级行政区,是南疆最重要的地区。
我们在喀什葛尔古城,参观了新疆最大规模的艾提尕尔清真寺、以香妃墓园为主的伊斯兰古建筑群香妃故园和异域风情浓厚的喀什老城景区,游逛了喀什国际大巴扎,领略了喀什维吾尔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本想参观的喀什地区博物馆和高台民居因在装修过程中而未开放。
建于公元1442年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占地1.68万平方米,是维吾尔族建筑艺术的典范。比起我们在伊朗等中西亚国家参观的清真寺规模,该清真寺并不很大。但是因其在历史上一直是传播伊斯兰文化和培养伊斯兰高级教职人员的重要学府,是新疆地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在国内外宗教界都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于公元1640年香妃(乾隆皇帝的爱妃)故园,内有阿克巴霍家(香妃)家族的墓地和衣冠冢、加满清真寺和大讲经堂、香妃故居和香妃演艺厅等。在香妃园内,我们观看了乾隆皇帝与香妃传奇的舞蹈演出和表现维吾尔族婚礼风俗的表演剧,参观了富丽堂皇的家族墓室和由16幅图案组成的香妃生活全景浮雕像。
香妃墓建筑群体现了17世纪伊斯兰的建筑水平。从香妃墓中葬有的香妃家族5代72人(大小58个墓穴)的规模看,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维族人家。查阅资料得知,香妃家族的第一代是伊斯兰传教士,长子阿帕霍加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世袭政权,在权力巅峰时期统治了喀什、叶尔羌(今莎车)、和田、阿克苏、库车、吐鲁番6座城市,接受了“世界主宰”的称号,成为17世纪白山派伊斯兰教首领。香妃是阿帕霍加的孙女。其家族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乾隆皇帝宠爱香妃,香妃死后,送葬队伍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将香妃的遗物带回喀什。我猜想,除香妃本人的异域情调和美貌外,乾隆对香妃的重视,是否与清朝政府通过和亲政策来获得与少数民族的和睦相处呢?
位于喀什市中心的喀什老城景区,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喀什葛尔和维族文化经典的代表。深黄色夯土的老城大城门和城墙,与新疆大沙漠的颜色相吻合。老城内的条条古街巷、座座维族古建筑、家家摆满维族特色商品的店铺和香味扑鼻的新疆特色食品的餐馆,还有巷子里身着维族鲜艳服装的小伙和姑娘.., 都让游客看不够、走不动。在手工艺巷子的铜器店,不仅有很多制作精美的铜器,而且可以看到手艺人制作铜器的过程。在老城游览时,正赶上丝路歌舞表演。身着维族服装的人们牵着骆驼让人们拍照合影。一个小插曲是,在我与骆驼合影时,可能碰到了骆驼的鼻子,骆驼不高兴了,喷出一些白沫子,弄得我的头上和眼镜上都是黏糊糊的,把我吓了一大跳。在老城内,我们居然还看到了中国银行的网点,这是老城内唯一的一个银行网点,感到很亲切。
3、阿克苏博物馆——展示西域历史与丝路商贸的珍贵文物
因喀什突发疫情,我们在阿克苏市滞留了两天。趁此机会我们参观了阿克苏地区博物馆。古代曾是秦汉西域姑墨和温宿[注9]两国属地的阿克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也是龟兹文化与多浪文化[注10]的发源地。古代龟兹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首,其地域包括今天南疆的库车、沙雅、阿克苏、温宿、轮台等地。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和唐代的安西大都护府均设在龟兹,一度是西域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龟兹作为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文化呈多元荟萃的特征。它将古代汉唐中原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古波斯文化与龟兹人文特点相结合,孕育出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唐朝统一西域后,西域在各方面都有迅速发展。在社会经济方面,大批能工巧匠汇集龟兹,中原的技术促进龟兹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制陶技术纯熟,铜铁矿开采规模扩大,冶炼技术提升。龟兹的商贸活动呈繁荣景象。在佛教艺术方面,中原地区的佛教活动也形成一股回流,对西域佛教产生影响。目前保存的龟兹石窟中的中原汉风壁画是这股佛教回流的产物。遗憾的是,因疫情发生,我们失去了已经预约好的前往参观克孜尔千年石窟的机会。
近万米展厅面积的阿克苏地区博物馆以其上万件馆藏文物和丰富的信息向游客展示了阿克苏自古以来的历史文化、包括丝路商贸文物在内的新疆古代钱币和新疆的自然地理与资源,内容非常丰富。历史文化展厅的新石器遗址文物显示,早在12000~4000年前阿克苏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两汉时期阿克苏境内的龟兹政治稳定、物产丰富,是最为富庶之地,至今还有龟兹古城遗址。公元前65年,龟兹上表归顺汉朝。之后西域护督府移至龟兹。唐代龟兹大陶缸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数量之多、尺寸之大的陶缸是新疆古代手工业发达的重要见证。展馆中的多枚阿克苏出土的汉朝颁授西域的印章,显示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官置守,实行有效管辖,证实新疆自汉代以来就正式归入祖国版图。新疆古代钱币厅内数量之多的珍贵钱币令人震惊。新疆自古以来不同时期铸造的钱币,表明新疆与中原货币体制的一脉相承。大量外国钱币例如贵霜钱币、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等等,是丝绸之路东西方商贸交往的最好见证。
三、今日新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今天人们说起新疆,谈论的多半是新疆独特的自然美景、丰富的美食瓜果和优美的新疆舞蹈。然而,引起我们联想的还有屯垦戍边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战士、荒漠中奋战的油田工人和那些隐姓埋名在塔里木盆地为国防建设无私奉献的无数研究人员。小学时看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是我们对新疆的最初认识。守卫边疆的战士与新疆姑娘阿依古丽,还有经典的电影音乐“花儿为什么那么红”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行中,我们有幸参观了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马兰核试验研发基地、两次在新疆兵团的驻地午餐,沿途经过了塔克拉马干沙漠塔西南中石油油田,让我们在享受新疆美景美食的同时,不忘那些在新疆大漠荒原中为国家防卫和建设贡献全部生命的人们。
1、马兰核武器研发基地——中国核武器的摇篮
从乌鲁木齐向东南方向,经达坂风电区、盐湖湿地和干沟托克逊矿区,我们在流沙状的天山山脉与戈壁滩之间的道路上行驶数小时后,到达曾经是我国核试验研发基地的和硕马兰红山军博园。
在罗布泊西端戈壁滩上建成的马兰基地是我国上世纪60年代核研发基地的研究中心之一,可以说是中国核武器的摇篮,因此也是“两弹”研发的军事纪念地。基地于1958年组建。1959年5月,正值马兰花开时,基地勘察开始蓝图规划,时任核武器研发主任、基地的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提议将基地生活区命名为“马兰”。张司令员是我先生父亲的同事,他离休后,又是他们的邻居,是我们敬佩的老一辈军人。
这个在地图上都无法找到的神秘地方,直至后来我国核试验成功后才被外人所知。核试验研发基地担负着核武器实验的组织指挥、测试控制、实验工程、技术服务和后勤保障任务。基地聚集了实力雄厚的科技人才,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成功了进行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中子弹的核试验,极大的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枚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69年9月27日,我国第一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成功。当时我们仅十几岁,但是都还清晰的记得上述重大事件的发布,记得人民日报的红色版面和原子弹爆炸的蘑菇头烟云照片,也记得我们在得知这些喜讯后欢呼雀跃的兴奋之情。当时我们不知道的是,无数勇于为国防建设奉献终身的人们在新疆大戈壁滩上换来的这一切。
我们参观了马兰基地生活中心和指挥中心(包括将军楼和政治部中心等)。在基地的纪念馆里,我们了解了核研发和试验基地建设的时代背景、看到了国家领导人当时的重要指示和两弹的模型,还看到了大量反映当时科研人员在激情岁月中生活和奋斗的照片。一座由20多米高、由350吨钢材建成的6尊 “人”像的马兰花雕像,矗立在基地军博园外的荒草丛中,象征研究人员不畏艰险、勇于攻克难关的钢铁意志。进入基地区域,一排排破旧的砖房呈现在眼前,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奋斗的科学家们包括著名的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和吕敏等,他们就生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和简陋的房间内,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隐姓埋名,默默的为国家的国防建设贡献一生。没有这些顶级科学家与研究人员无私的奉献,我们国家不可能有今天如此强大的国防力量。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担重任
始于西汉的新疆屯田戍边,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至中华民国,沿袭至今,在不断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下,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尤其是清朝时期的边疆管理达到巅峰。不仅疆域版图之大是中国历史之最,而且在防务与屯垦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包括重兵驻防及配套的换防、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册封与联姻、以土地开发与贸易为主的边疆开发等等,著名的“锡伯官兵西迁”也是其中之一。[注11]从1842年林则徐在谪居新疆期间改屯兵为操防,到左宗棠在朝廷力排众议,毅然挂帅,抬棺西征,于1878年率军收复新疆,并在收复过程中重建当地经济;从左宗棠多次上书论证新疆设行省的必要性到1884年(光绪十年)建立新疆省后,左宗棠与新疆第一任巡抚刘锦棠大力倡导戍屯,发展农业、养蚕业与矿业…,是他们的无畏贡献,使我国的边疆国防获得巩固,新疆的经济获得巨大发展。没有当年左宗棠保卫国家领土收复新疆的壮举与丰功伟绩,就不可能有国家领土的完整。这是我国近代史上值得后人记住的重要一页。
在一路的行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新疆兵团某某团的路标牌子和兵团的大片棉花地。因为曾经有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几年经历,所以我对新疆兵团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很希望能有机会更多的了解新疆兵团的情况。尽管我们的行程中没有参观兵团纪念馆的项目,但是沿途在阿拉尔的兵团12团和阿克苏的兵团5团所在地用餐,在5团的苹果园品尝和购买阿克苏苹果,又在阿克苏曾经的兵团一师师部医院做核酸检测,兵团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给我们增加了亲切感。我们的导游小王是兵团二代,父母于70年代初期从山东来到新疆,司机师傅小崔则是兵团三代,他的爷爷于50年代初随王震大军援疆,之后全家在新疆扎根落叶,服务新疆。作为兵团后代,他们都很自豪,主动的给我们讲述有关新疆兵团艰苦创业的情况,并在车上播放了关于新疆兵团初期建设的影片,增加了我们对新疆兵团的认识。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但是政局不稳、经济落后。王震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整编部队进驻新疆,剿匪反霸、创建哈密垦区。1950年驻军部队以生产建设为主,开荒种地,当年实现了粮食与蔬菜食油的基本自给。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同时从全国各地号召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复转军人、青壮年尤其女青年投身新疆建设。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的女拖拉机手就是当年响应号召加入援疆队伍的其中之一。当时新疆兵团人口不到18万,他们艰苦奋斗,在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沿线建立了纵深10~30公里的边境团场带,加强了西北边疆的战略防卫,同时通过发展农副业、造林治沙,改善了新疆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1966年兵团拥有农牧团场158个,人口约150万。文化大革命期间,兵团的屯垦戍边建设不仅受到严重破坏,而且还被撤销建制。1981年新疆兵团恢复建制。目前,兵团下辖14个师,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人口近325万。在新疆重要的边境疆域,自治区建立了十多个农业区和城市带相连接的兵团城市[注12],兵团的生产范围覆盖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多种行业,创建了很多优质的品牌。他们屯垦戍边,献了青春献子孙,是新疆发展和防卫的最重要支柱。我们由衷地敬佩那些为边疆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们。
3、中巴经济走廊——我国经济与战略发展的生命线
中巴公路是中巴经济走廊的一部分。以喀什为起点、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为终点的中巴经济走廊,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和经济大动脉,更是一条重要的国家战略生命线。它关系到在传统航线咽喉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一旦遭到敌对国家封锁时,我国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封锁,将中东石油直接运抵西南腹地,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2013年我国政府与巴基斯坦着手制定中巴经济走廊规划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进一步提升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重要性。沿线的交通运输和电力设施项目已在建设中,2016年底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启用,直接装卸油气,仅需要3000公里就能抵达新疆喀什。未来中东到中国全程管道的油气运输将较马六甲海峡的行程节省85%的路程。目前巴基斯坦方面的工程因多方面的因素进展缓慢。总工程计划2030年完工。
近年来中美关系越加紧张,美国全方位遏制我国的发展,中印之间也摩擦不断。一旦发生地区军事冲突,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航线的“咽喉”,世界四分之一油船经过的马六甲海峡,如果遭到美国的封锁,将会对我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迫在眉睫。
新疆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在于其地理位置与地缘政治,也在于其提供了能源安全的纵深。除中巴经济走廊外,中国从中亚和俄罗斯进口油气管道也需经过新疆。此外,新疆本身巨大的煤油气和风光资源也说明新疆的发展和建设对我国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要。
南疆的美景醉人。然而,正是因为有像左宗棠这样的民族英雄、有那些在荒漠戈壁中为国家创造奇迹的科学家们、在祖国边疆承担屯垦戍边重任的兵团农垦战士们、在中巴经济走廊的项目建设中日夜工作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以及在各行各业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的无数普通人,才让大自然的美景更加多姿多彩。是他们的艰苦付出与卓越贡献,让我们的祖国繁荣强大。西域花红,是中华儿女在这片祖国西北疆域上世代的付出与心血。
2020年12月8日
注释
[注1]:龟兹文化的维度涵盖地中海、南亚次大陆、两河流域与黄河流域。时间跨度自西汉至元明。其文化特征主要是兼容并蓄的古佛教文化、石窟壁画、乐舞、戏曲、文物、诗词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注2]:源自尚昌平“南疆”一书。
[注3]:木札特古道,又名夏特古道,是中国十大古道之一。位于天山主峰托木尔峰东部,北起伊犁的夏特牧场,南至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全长120公里。它翻越天山主脊木扎尔特冰达坂,沟通天山南北,是丝绸之路西路上最为险峻和高危的一条古道,曾在军事和商旅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不仅是南北交通咽喉,更是联通中原至印欧的丝绸之路要冲。
[注4]: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和欧美文化体系。
[注5]:西域姑墨国原址在今阿克苏一带。汉时属西域长史府。南北朝时属魏,附于龟兹。
[注6]:蒲犁是帕米尔最古老的居民。蒲犁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西域护都府(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石头城遗址)。虽为游牧行国,但其先族却是华夏族番禺族部落。南北朝时成为朅盘陀国。
[注7]:朅盘陀国为西域古王国(约公元1世纪左右),是塔吉克族祖先建立的王国。
[注8]:参考尚昌平《南疆》一书。
[注9]:汉朝时西域诸国之一,都城温宿城。王莽时,姑墨王杀温宿王,吞并温宿国。现为温宿县。
[注10]:多浪文化:多浪是远古时期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个部落的姓氏,后演变为一种文化形式。该文化形式起源于13世纪。当时,蒙古人兴起于漠北高原。他们征服了亚洲和东欧,建立了蒙古帝国。天山以南及中亚广大地区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他死后,蒙古贵族相互征战,掠夺贫民为奴,充实军队。多浪人就产生于这些反抗压迫和躲避战争的人们。他们逃到叶尔羌河下游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聚在一起过着自由自在的迁徙流浪生活。多浪源于此。
[注11]:锡伯官兵西迁,是指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增强大西北的防务力量,同意伊犁将军奏折“由盛京锡伯兵内拣其精明能牧者一千名,酌派官员、携眷遣往“。西迁的锡伯官员于1764年分两批前往新疆。队伍从沈阳出发,沿外蒙这条路前往。至今240年过去,锡伯官兵世世代代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卓越贡献。
[注12]:新疆自治区建立的兵团城市有:石河子(八师)、阿拉尔(一师)、图木舒克(三师)、五家渠(六师)、北屯(十师)、铁门关(二师)、双河(五师)、可克达拉(四师)、昆玉(十四师)、胡杨河(七师)
参阅书籍:
刘逊、刘迪所著《新疆两千年》
《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等